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
企业员工宅家“云”办公、在视频会议中“头脑风暴”,居民进小区、逛超市时出示健康码,医生借助5G和人工智能进行远程会诊、治疗…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多新变化,我们的城市也在变得更加“智慧”。
如今,5G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,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,催生了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,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。未来,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?
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旅游情况。新华社发
健康码、信息平台派上大用场
疫情期间,福建省龙岩市“e龙岩”平台开发上线了新冠肺炎防控信息服务程序,推出多项相关服务,让市民能够快速查询信息、在线义诊、及时报告疫情线索等。市民反映的问题统一汇总到12345平台,平台能答复的立即给予答复,涉及专业问题无法答复的,及时转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。
6月30日19时20分许,家住北京大兴的杨女士下班回到小区,正在向物业安保人员出示北京健康码。在确认“未见异常”后,她被允许进入。“我现在每天要出示四五次健康码,使用起来很方便,也有利于疫情防控。”她说。
4月8日,“封城”76天的武汉重新开启离汉离鄂通道,当天一大早,不少旅客来到武汉火车站,他们戴着口罩、拿着湖北健康码“绿码”,陆续乘坐高铁前往全国各地。对于他们而言,“绿码”意味着复工“通行证”。今年以来,健康码、防疫地图、信息平台、智能测温筛查预警系统等在很多城市火了,成了抗击疫情的有力手段。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说,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,与近年来我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。疫情发生以来,各地方政府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,发布本地疫情,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,提高了公众的防范能力。
汪玉凯表示,在智慧城市建设中,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基础,这在疫情期间派上了大用场。政府掌握大量公共数据,如人口数据库、地理信息数据库等;电信运营商通过手机实名制掌握大量数据;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市场服务、社会服务,也拥有海量数据。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,为疫情溯源、传播链条跟踪、群防群控提供了支撑。
“如果没有智慧城市建设,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召开那么多视频会议,不可能有上千万企业在线办公,不可能有上亿学生在线上课。”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,疫情期间,政府打造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,互联网企业围绕城市的正常运行、百姓生活需求提供了大量智慧服务,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弹性,提高了城市的抗冲击能力。
当前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到底如何?有研究称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探索实践期,从2008年底“智慧城市”概念提出至2014年8月,各部门、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,相对分散和无序;第二阶段为规范调整期,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,国家层面成立了“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”,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,开始协同指导地方智慧城市建设;第三个阶段为战略攻坚期,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,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并上升为国家战略,重点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,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;第四个阶段为全面发展期,从党的十九大召开至今,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落地,建设成果逐步向区县和农村延伸。
专家表示,目前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。据统计,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、超过89%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。各省市在发布实施智慧城市总体行动计划的同时,不断推进“智慧教育”“智慧医疗”“智慧交通”等具体领域实践,探索适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。经过多年建设和创新发展,涌现出了一批“城市大脑”、互联网医院等创新应用,在部分领域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。
在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内,工作人员在检查零部件。新华社发
数据孤岛和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
专家称,综合来看,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,但也面临顶层设计不强、城市数据融合和治理联动不够、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、智慧城市发展生态未形成等问题,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。
城市的“智慧”从哪里来?从数据中来。
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,利用数据资源畅通流动、开放共享的属性,倒逼城市不合理的管理体制、治理结构、服务模式、产业布局变得更加合理优化、透明高效。从目前来看,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,数据孤岛和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。
“在应对疫情过程中,一些地方出现了数据不能共享、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,我们构建的一些业务系统缺乏协同功能,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还有很多短板。”汪玉凯说,如何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发力,使智慧城市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,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,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。
“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,越来越重视数据以及数据价值链的作用。”高新民说,“城市大脑”的本质是汇聚城市各方面数据,经人工智能分析和计算,产生智能决策。“城市大脑”建设当前最大的瓶颈在数据汇聚环节,多源、跨部门的数据在不同信息系统里的标准和接口不一样,数据流转机制不清晰、流程不畅通。
高新民建议,实现数据共享,首先在技术上要有能够实现数据互操作的框架,在此基础上要有规则和制度设计。在尊重安全、主权和需求导向原则下,一旦有需求,能够很快搭建出数据资源池,及时并低成本支撑起特定应用,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。
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信息化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邵国安表示,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,数据规范化是必须要做的。要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,比如公民的身份证号码、手机号码、姓名、家庭住址等关键敏感数据应加密存储,位置信息等其他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部分开放和管理。
未来要坚持技术与制度创新并重
日前,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签约了威海智慧城市项目。“我们将在威海市深耕细作。”神州控股首席运营官郭郑俐说,计划通过3年时间,以“数”“智”为核心,充分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,建设威海智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和威海“城市大脑”,推动交通、医疗、文旅、教育等领域智慧化改造。
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,而美好离不开智慧。
有人曾这样憧憬未来的生活:无人驾驶汽车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指引下畅通前行;网上下单后,无人机、物流机器人会及时送来快递;下班之前,智能家居系统会提前打开空调、空气净化器,准备好适宜清新的家居环境……专家认为,未来,身处新型智慧城市当中,这些场景会变得习以为常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,未来,智慧城市建设要与生产性服务、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性服务发展深度融合,集聚全球化人才;与数字技术、数字业态、数字创新深度融合,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、自动化、网络化发展。同时,要关注国际形势,在大变局中转危为安、化危为机;要下决心构建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品牌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生态。
“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,很大程度上来自新生代的需求。”张燕生说,从“千禧一代”到“Z世代”再到“α世代”,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;同时,他们也会成为推动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,要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,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机会。
专家建议,长远来看,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,要坚持技术与制度创新并重。强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,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或建设指导意见;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,大力发展智慧管网、智慧水务,推动智慧灯杆、智慧井盖等应用,促进市政设施智慧化,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联网感知体系,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。
同时,推进公共服务公平普惠,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、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,探索创新发展教育、就业、社保、养老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;深化城市数据融合应用,构建高效智能的城市中枢和透明政府;优化新型智慧城市生态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释放城市数据要素活力。
随时了解中国服务贸易(w88官方)行业最新动态,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"鼎韬洞察",关注我们!